|
|
|
您当前的位置:本地通首页 > 本地历史 > 清朝名官-黎学锦

清朝名官-黎学锦

关键词:清朝名官-黎学锦    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
  • 相关机构: 汉寿在线
  • 电 话:
  • 网 址:http://
  • 感谢 hnhs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
  • 点击率:935

   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

   黎学锦(1776─1838),龙阳县人字云屏,生于大围堤(今围堤湖乡)一富豪人家。自幼好学,弱冠中郡庠生,旋选贡,入国子监。1801年起,仕途历四川候补道、钦加运使衔,川北兵备道,1804年,委派甲子科文武两闱监视。1806年2月,委署盐茶道。5月实授川北兵备道。1824年(道光四年)8月,调广东惠潮湖嘉道,到任不久,遭母丧回故里。1829年补授河南粮储道,兼署布政使河南粮储道、兼署布政使。为官勤廉,好为义举,所至有声,清嘉庆帝御赐“乐善好施”匾额。

    黎学锦为官勤廉,所至不声。在川北兵备道任内,政绩显著。1818年(嘉庆二十三年)冬,亲自勘测阆中县沙溪场到观音寺地段,兴建“通济渠”,灌溉城东北数千顷耕地。1820年,捐俸银修保宁府西城和嘉陵江堤,防止水患。在阆中县锦屏山麓,兴建“云屏书院”,培育人才。此外,还致力培护阆中城四周的风景名胜,将锦屏山的白塔山、北岩寺、滕王亭子、桓侯祠、凤凰楼等修葺一新。川北人士立“黎青天”碑以彰其德。在河南粮储道任内,改建贡院,振兴文教,建“憩园”一所,供学子习经韵诗。在此之前,祥符(即今开封市,清代为府治)所属各县三科乡试无一人登第,由此开始,人文蔚起,科第连绵。河南人士感其栽培教育之功,吟诗作文以颂其事,并收集其公余吟咏,编为《憩林雅韵》。

  黎学锦好为义举。1798年遵父遗志,捐银万余两,在县城东门处创办龙池书院,总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,居常德府各县之冠。书院开馆又捐田600亩,作为书院师生常年膏火费用。湖广总督姜晟、湖南学政吴省兰合疏嘉庆皇帝,请旨建坊,御赐“乐善好施”匾额,诰封黎学锦为中议大夫,追封其父为中宪大夫。1801年5月,京城连绵降雨,常德会馆房屋倒塌。适黎学锦到京,即捐银670两,全面整修。1806年初莅川北兵备道之际,正逢川北大饥,便慷慨解囊,设粥场18处,时经数月。1831年(道光十一年),县境遭受水灾,堤垸溃决,灾民流离失所。其时他居官河南,闻讯长叹,随即寄回俸银2000两,助修堤垸,安抚流亡。县境至今有口碑:“若要义举成,除非黎六(学锦排行第六)临”。

  黎学锦1836年(道光十六年)告老还乡,1838年病卒于家。葬于县境崔家桥乡蔺家山。

  嘉庆二十二年,黎学锦亲自勘察规划,兴建沙溪到观音寺地段的水渠,架筒车抽嘉陵江水,并引北岩寺山泉水入渠,以灌溉城东北数千亩田园。渠宽约3丈,深一丈余,渠汇于锦屏书院(即古治平园,今东风中学)门外为巨池,其上有桥,直达书院大门,门内更有曲池,环绕于课堂寝舍间,池塘养鱼种荷,岸植杨柳,为书院增添幽奇。又设闸门以司宣泄,确保渠水常满。经费大部分为黎学锦自捐奉银,渠成众议名“黎公渠”,黎不许,因名“通济渠”。今设通济渠街,以为纪念。

  嘉庆二十五年,黎学锦同保宁知府徐三桂、知县李传杰,自捐奉银,并向全县士绅募捐,增筑西门嘉陵江河堤,即在旧堤之外再筑新堤,并在旧堤叠砌石匮以杀水势,又在新堤上分筑鱼翅形成分流,对旧堤中的单薄地段进行增筑加固,低洼处更行增高。江堤南接南门外,北抵玉台山麓,有效地保护了古城城基。

  此外,黎学锦还将被迁走的锦屏书院迁回治平园,重修考棚,建张烈文侯祠,对锦屏山、白塔山、北岩寺、滕王阁、桓侯祠、凤凰楼等名胜古迹修葺一新。

  黎学锦在阆中十余年,功绩卓著,阆中人敬重,祀入名宦祠。

赞助商提供的广告
纠错信息:(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)
电话:010-61744288 传真:010-61744588 邮箱:union#ccoo.cn
地址: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-308 邮编:
Copyright © 2004-2024 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  技术支持:城市联盟
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='{"id":"10"}'>